EuDs

EuDs

EuDs's Blog
twitter
github

本科就業二三事

說明#

某日參加活動,冗長無趣,回想過去的一年,內心百感交集,於是寫了本科就業二三事【東南大學吧】_百度貼吧

本篇內容是對貼吧內容的再排版,面向的群體主要是有意願本科就業的計算機類學生。


緣起#

明天就是十一月了,我的秋招也大概率就這樣結束了,回首過去一年,自己有焦慮,有焦慮,還是焦慮。

博主本身也不是什么嘎嘎收割 offer 的技術大佬,但這一年艱難求職路上最遺憾的就是沒有一位已經參加工作,或者說有相關經驗的大哥大姐來傳授經驗,指明下方向,只能靠自己和網上搜集到的信息,一步一坑地走了過來。

于是抱著既然自己淋過雨,那就試著幫後來人撐個傘的想法,就用這貼談下自己微不足道的經驗和感想。


有哪些就業方向#

一般本科計算機畢業求職有幾個方向:前端開發和後端開發,再然後就是測試和嵌入式。單從我個人了解,東南本科課程接觸嵌入式的機會不多,而測試我也不太熟。

于是重點談談前端和後端開發。

前端開發#

我本人選擇了前端開發。一個基本的學習路線大概是 先學 html,js,css 三件套,然後選擇個框架 vue 或者 react 繼續學。

面試的時候其實也大概率就圍繞著 js,css 來問,再問點框架就差不多了。

但要注意的是,我參加的面試中,尤其大廠,很喜歡問計網。而博主這屆又沒開正兒八經的計網必修課,導致前期每次被問到都很被動。

後端開發#

國內後端開發主要的技術棧以 Java 為主,有部分 go 或者 Node.js,但只是少數。當學完 SpringBoot 後,再補補 MySQL,Redis,也就可以試試投簡歷找實習了。

前後端的選擇#

再來談談前後端的選擇。

我個人其實一開始先學的後端。跟著Spring Boot 開發 - Java 教程 - 廖雪峰的官方網站學了 SpringBoot 後,自己也寫過一個小項目。

但想更進一步的時候發現就要到 SpringCloud,微服務之類的針對高並發的設計。而我又缺乏實際的場景,雖然可以用腳本來模擬,但終究覺得有點無稽之談的感覺。于是轉而學前端。

前端對我來說更為直接,性能優化對我來說也更能有的放矢。整體來講實時成就感更高些。于是就往這條路上走了。

以上是按我個人興趣來談的。那如果按我所觀察到的就業市場的情況來比較的話。

國內中小廠對前端的態度普遍是錦上添花,簡單的頁面乾脆就用低代碼,或者讓後端一並負責。所以前端的崗位比後端要少,而且是少很多。

但大廠相對來說前端需求還是比較大。而且由於偏見和發展較晚,前端對於學歷的要求沒有後端那麼嚴苛。

對於車大畢業的本科生,至少國內大廠的前端崗位,基本上都是投了簡歷大概率就能拿個面試。這點也是個信息差。


兩個關鍵的時間段#

秋招#

秋招往年有個說法,叫金九銀十,但今年來說相對更卷。八月份就有公司開提前批,厲害的大佬甚至能做到九月初就能結束秋招。

而秋招面向的人群主要為當時正在上大四,也就是次年畢業的學生。

相對於春招來說,秋招崗位更多(看到有說法甚至是十倍),競爭更小(因為等春招會有考研考公失敗的人群加入),而且相對來說沒那麼焦慮(至少還不是馬上要畢業)

所以特別建議有意向本科就業的同學把握好秋招。

春招#

春招則是每年的三月份開始,一直到四五月份。樓主還沒真正參與過,了解不多。

但每年的春招除了面向當年的畢業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用途。那就是招暑期實習生。暑期實習主要面向的就是上半年大三下的同學。

一段暑期實習的重要性很高。它直接關係於你能否過簡歷初篩,還能幫助你在面試中有東西能被面試官問。就我個人經驗來說,面試官其實也懶得問八股,但前提是你簡歷上寫的項目,實習他覺得有意義,能問。

不過有一點很操蛋的是,暑期實習時間一般是每年的六到九月。那九月的時候你就要面臨到底是能不能轉正,還是專心準備秋招的選擇。


實習#

幾段實習比較好#

實習經歷肯定是韓信點兵 —— 多多益善,但每段的時長要盡量保證在三個月以上。

一般秋招的時候有一段實習已經夠門檻了。而且根據我自身的經驗,我們學校大三上的課多得除非你不上,或者拿短短的一兩個月寒暑假去實習,那很難在大三上騰出時間去實習。但大三下的課能少不少,機會也比較多。

所以我個人感覺一個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大三下的三四五月做第一段實習,小廠就行,當入門磚;然後六月份開始第二段實習,也就是六七八三月做第二段實習,這時候有前一段實習的經驗,那很可能可以進中廠或者大廠。九月份就看是否能夠轉正,不行就拿這兩段實習去秋招,也很夠了。

當然,也能看到有人大二就開始自習。但那就不是普通人了。

怎麼找實習#

東南的計軟智專業都對實習有時間要求。計科和人智要求一個月,軟件則要求三到六個月。

學校會在大三下幫助聯繫一些企業,但實際上大部分企業都還是需要進一步面試,不是點擊就送。而且學校聯繫到的企業和給的崗位數量,似乎一年比一年少(僅代表我自己對比去年和今年後的感受)。因此大部分人其實還得靠自己。

那靠自己該怎麼找實習。我更推薦的是去官網投,每年春秋招企業都會開放一批實習崗位,還有幾乎全年都有的日常實習。

有一點信息差在於:每年過年前的那段時間,企業會比較缺人,找實習會比較好找。

另外還有兩個我自己用得比較多的平台。

一個是牛客網,不少找工作,尤其是找互聯網相關工作的都會在上面吐槽,分享面經。大家閒得沒事幹的話可以刷刷牛客網,好增加點焦慮感。牛客上也會有些 hr,你把簡歷完善後,可以等 hr 來主動找你。

再然後就是 Boss 直聘,但我用的不算多,因為公司良莠不齊。而且大家真用的話就會發現上面最多的是華為的 hr。

有吧友推薦實習僧,可供參考。

不過我自己的第一份實習就是在 Boss 上找的,意外的是一家很棒的公司。在那家公司的實習經歷讓我提升了很多。

但還是建議各位找工作的時候擦亮眼鏡,小心詐騙。


雙選會#

學校每年的話會組織兩場大型的雙選會。三月份一場,九月份一場。

我去過去年的秋招和上半年的春招雙選會,沒投簡歷,純感受氛圍。

今年的秋招我雙選會時間我記得特別清楚,是九月二十一日。但好巧不巧,它和 MyGo!!!!! 上海演唱會撞了。

所以我想都沒想就去看演唱會了,好在後來也不後悔。

雙選會給我的感覺就是,對於計算機類的幫助不大。因為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還是靠網上投簡歷。

再者就是我爬了今年秋招雙選會的職位列表,一搜,前端好像就三四個,這還去個毛,呵呵。


名詞解釋#

  • 意向:指錄取意向書,代表你通過了所有面試,並且從池子里泡出來,企業願意招你,但具體待遇還得等等。大部分公司不會去毀意向。
  • offer: 指錄用通知函,也就是 offer letter,這時候就會帶有薪資,並要求你在規定時間內寄出三方,逾期失效。
  • 感謝信:講究點的公司會在招聘流程終止後給你發封郵件說流程中止。
  • 泡池子:這是今年特別普遍的現象。指的是當你通過了所有面試後進入到的錄用評估環節。通過面試的人會有復數個,公司根據面評,學歷背景等進行排序。排序高的優先聯繫。但往往排序高的人手頭的 offer 也比較多,所以就會輪到下一位,甚至一直往後輪。有些公司甚至能出現被鴿穿的情況 (池子里的一个都不接 offer)。其實這是個兩害的情況:面試者因為拿不到確切的意向,只能多面。而公司因為不能確定求職者是否願意來,于是也只能多面,然後多撈人進池子。泡池子的流行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 a 薪資: a 是 argue 的縮寫。特別優秀的求職者能有這個環節。hr 一般會詢問目標薪資,這時候如若你手頭上有多個 offer 可供選擇,而且公司認可你的表現,那你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去嘗試爭取更高的薪資。祝讀者們都有機會能夠 a 薪資。

一次求職的標準流程#

流程#

  1. 投簡歷
  2. 簡歷篩選過後,會通知做筆試和測評(不一定有)
  3. 兩到三輪面試(技術或 hr, 不同公司面試輪數,類型不同)
  4. 泡池子 (不一定有)
  5. 意向 (不一定有,有的公司是直接給你最終帶有薪資待遇的 offer)
  6. oc

投簡歷到底是要多投還是少投#

我找暑期實習的時候還挑三揀四,看了不少,但沒投幾家,結果也沒幾家面試。

秋招的時候則是自己投太晚了,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1. 自己拖延,有點畏懼秋招
  2. 實習項目還有部分沒完成

于是拖到了九月下旬才投。

剛開始還想着一波一波地投 到後面急了,集中把能投的都投了遍,總共投了六十來家。

也不知道是不是投得晚還碰巧被我趕上了。因為十月份可能公司都怕被鴿,于是約面的也挺多。

不過代價就是國慶後的二十來天都處於高負荷的筆試和面試,大家不要學我。

還是那句話:趁早準備,趁早投遞,趁早 oc。


技術面試#

大致流程#

  1. 自我介紹
  2. 看面試官對你項目感不感興趣,感興趣就讓你對項目進行介紹,進而問項目細節(這裡就體現了一個好的項目或者一段有價值的實習經歷的重要性)
  3. 問八股。有些面試會類似於名詞解釋,他問你答,然後就下一題。但有些厲害的面試官會根據你的回答做進一步深挖,這就很考驗對知識的理解
  4. 手撕 看公司了,有的有。手撕一般不會太難,力扣 easy 差不多,最多就 middle,出 hard 一般就代表著勸退,人 5. 不想要你。
  5. 反問 反問環節其實也挺有意義的

面試前能做的準備#

面試前我一般喜歡搜面經,關鍵詞就是公司 + 崗位 + 第幾次面試,如果能知道部門那就更好了。牛客上或谷歌上搜,大概率都會有。

搜面經的一大原因是,大部分面試官其實出題,尤其是手撕題都會從題庫里去取。而一家公司或者一個部門準備的題庫其實是有限的,那麼就很容易考察面經中出現過的題目。

再退一步說,出現在面經的題,其實相當於經過了面試官和面試者的兩重篩選。面試官覺得有意義,于是出這道題,面試者被測後留有印象,于是記錄了下來。

總而言之,如果覺得背八股範圍太廣不好準備。那么看面經總是沒錯的。

面試後該做的事#

我的一個習慣是,面試後稍微休息下,起來走走。然後就寫面經。我之前倒也嘗試過錄音,但發現自己有種羞恥,不太願意去聽自己的錄音,拖久了自己也犯懶。于是還不如當場記錄。

記面經的好處在於,你自己後面可以參考,可以復盤,看是哪些地方答得不好。

尤其是項目。因為簡歷上的項目就那些,那麼面試官針對項目所問的內容和角度其實也是有限。那么你就可以通過這一次次的被拷問中去鞏固,加深你對項目的理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被問到的並且你沒答好的八股或者手撕,那麼最好當天就給鞏固好。

我自己就吃過這方面的虧。因為我曾不止一次地被問到 “https 的具體原理”,前兩次我都覺得只是湊巧,沒放心上,或者是覺得後面不會再被問了。直到第三次被問到我才去惡補了下,然後才發現,這玩意其實我差不多會啊,但我第一次沒說上來,再然後兩次都因為慣性就直接說不會了。這就錯失了幾次本來可能有好結果的面試。


八股#

為什麼要記八股#

我之前有點認為記八股是一種應試行為,有點抵觸。並且認為這些知識我真正需要用到的時候網上一查就有了。GPT 記得比我好多了。

但有天晚上我排查EuDs63/postkid出現的問題,為了完全搞懂,我就自發地去搜 React 的生命周期。

這時候我意識到八股的那些問題,其實不少是蠻常見的問題。要寫好代碼確實得去知道。八股確實有其意義,它是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識的濃縮,當我遇到一些比較刁鑽的 bug 無從下手,那常常是我對於該方面的某個八股知識點一無所知。

于是我就和八股和解了,該記還是得記。

被問到八股怎麼答#

面試官視角下的技術面 —— 為什麼要 “背八股”_牛客網, 我進一步認識到如果被問八股,要學會自己主動去延伸,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面試的主動權。

面試時被問到八股時,可以簡單分為兩種情況。

  • 一種就是你會,那首要的就是清晰的回答面試官的問題,然後再適當的引申。尤其是如果你有實際遇到過的經歷,那就自行擴展,這將是一個挺好的加分點。但記得不能太散,而且最好最後還要兜回主題上來,不然就顯得你在亂扯。
  • 第二種就是你不會。我一般這種情況會有兩種處理方式。兩種的開頭都是直接說我不會。接下來看面試官的要求,如果面試官想讓我再多說點,我會嘗試引援相關知識,說下自己的推測。如果面試官給出下一題,那就下一題。

八股問答的意義#

八股問答,回答上來不是加分項。因為現在這種求職形勢下,一位面試官在招聘期間所有面試的應聘者肯定不在少數。而八股又是相對來說比較好準備的。那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太偏,那大部分人都能答上來。那這時候的加分項就在你能不能有自己的思考,並能清晰明了的表達出來。

比如說前端的經典八股 “跨域問題及其解決”, 我就很喜歡補充自己實際遇到過的問題 | EuDs's Blog

那答不上來算不算減分項呢?也可以不算。因為一場面試短則半小時,長則一個小時往上,如非特別記錄,其實有時候面試官他自己問了啥問題都有可能忘記。

那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不要去強化他對你八股答不上來的這段記憶。于是乎:快速略過而不是胡扯,我覺得是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


算法 (手撕)#

重要性#

說完八股,那很自然地就得說說算法。

相比於背八股,我更不喜歡刷算法題。雖然去年的時候曾決心要每天刷一題,結果沒堅持一個月就放棄了。原因是我沒找到其中的意義。

但算法題又直接關乎著求職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的環節:筆試和面試結尾的手撕。筆試一般只是個基本的敲門磚,但結尾的手撕卻很傷。因為它是在面試快結束的時候,而且時間至少在十分鐘以上。那這段時間給面試官的印象就會很深。因而也就有人說,手撕能不能撕出來,直接決定了面試能不能通過。

考察的內容#

好在面試時出的算法題一般難度就在 leetcode 的 easy 難度左右,出更難的題一般也意味著面試官不太想要你了。

而且前端出的手撕題不少都是場景實現題,準備下大概能八九不離十。

考察的目的#

除了具體的內容,明確手撕題所想考察的目的也很重要,我個人覺得有如下幾點:

  1. 邏輯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就是怎麼思考問題,怎麼拆分問題的。直接反應就是寫代碼前你所描述的思路。
  2. 代碼能力:一場面試中能真正考察你代碼能力的其實也就只有手撕了。代碼能力不是要求你一遍就能把代碼跑通,更多的是看你的一些細節: 命名規範,合理且合適的註釋,常用 api 的熟悉程度。
  3. debug 能力:面試時所提供的平台一般都支持運行。當你寫完代碼後,你發現運行不了。這時候你該怎麼排查。更進一步,當測試用例不通過的時候,你如何通過 debug 發現問題所在,這都能見微知著,體現你真實情況下的代碼能力。

真寫不出來怎麼辦#

再退一步說,如果真寫不出來,有什麼能夠補救的方法。

這點是我所擅長的,因為我百分之五十的面試的手撕題是沒辦法寫出來的,更不用說寫出最優解。

那這時候我就會嘗試先用最簡單的暴力方法先過了測試用例。然後再嘗試去看看能不能有優化方法。

或者甚至有個比較猥瑣的方法。當你發現一道題第一眼看你一點思路都沒有,那你可以嘗試請面試官換一題,理由包括但不限於說這道題你在之前的面試中有做過等等。

切忌就是別在那里發呆,或者顯得不知所措。


反問#

大部分面試都會有反問環節。我一開始也不知道反問環節問啥,但面的次數多了自然也就悟了。以下是我的主觀想法,大佬輕噴。

沒必要問的問題#

有些問題沒必要去問,比如:

  1. 您覺得我表現怎麼樣,我能通過嗎?

一般面試官都挺避諱去直接回答面試結果,只會打個哈哈,問其實也是白問。

  1. 您對我有什麼建議嗎?

有人說這是當自己覺得這場面試寄了才問的問題,這代表了對自己的不自信。我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尤其是當我覺得這場面試多半寄了,那我就會問這個問題。因為至少還能讓這場面試稍微有點收穫。

不過多次面試下來,當我問這個問題之後,我似乎也並沒怎麼得到過有價值的建議。

  1. 薪資待遇問題?

特指技術面。真到了談薪的時候也不用問,hr 自然會問你期望薪資。

可以問的問題#

有些問題可以問,而且值得問:

  1. 就某項技術,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再詢問面試官的想法。

我挺喜歡這樣問的,比如我就很嘗問面試官對 js 或者是前端的看法。因為面試官的工作經驗比我豐富,他們對這一技術的掌握程度更深,也常會有值得我去學習的觀點。就單單能了解下這些新的觀點,我覺得這場面試就挺值的了。

  1. 部門的具體業務。

大多數情況下,你的面試官所在的部門也將會是你入職所在的部門。因此你可以從中了解到部門業務的第一手信息。請記住,面試其實是雙向篩選,你也有選擇公司,部門,業務的權利。如果部門的業務是你感興趣的,或者你覺得有價值的,那未來工作時也能覺得更有意義。

另外,你還可以從面試官的回答的用心程度來推測自己面試是否能夠通過。

  1. 你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這裡就因人,因公司而異了,屬於可遇不可求。比如我自己其實也就只問過兩個這類的問題:

一次是面試百度,我說自己特別喜歡百度貼吧,但很遺憾地發現百度貼吧的網頁端幾乎不怎麼維護了,報錯信息都一堆,問是怎麼了。

另一次是面試 4399,因為從小到大 4399 帶給了我不少樂趣,我問了進去後有機會去做那些小遊戲嗎。


要不要本科就業#

其實這段內容應該放在前面,但我寫完發現過於主觀,全是我自己的觀點,沒啥參考意義。于是乾脆往後放。

如果讀者有耐心讀到這段,那說明你確實有考慮本科就業且有一定的耐心。那就不妨再看幾句我的囉嗦。

我認為只有自己選擇的路走起來才不会後悔,所以我不勸讀者到底要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

在此我只陳述我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我自己是如何說服自己選擇就業的。

主要有三個原因。

  1. 興趣

自己有嘗試過所謂的科研。我大二大三的時候參與過兩個 SRTP 項目,一個是校級,一個是國家級。兩個項目都順利完成並有較好的評級,但我從中發現,自己並不享受其中的過程。

但實習的半年來,我確確實實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與成就感。于是我就確定了我要走的路,那我就業吧。

我覺得這點其實是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做任何事如果能剛好符合自己的興趣,做起來自己認可,那麼就不怎麼會太煎熬,也不會覺得後悔。或者講得中二一點,聽憑自己的內心,如果有一條路你發現自己還蠻喜歡的,那就走下去吧。

  1. 我對未來形勢的悲觀。

我不止看到一個人吐槽,說自己要是不讀這個研該多好,因為他發現讀研前能去的公司,現在畢業後反而難進了。三年前是這樣,那三年後呢?三年後會更好嗎,我看不到變好的跡象。因為導致形勢變差的一系列問題都沒有被解決。

但其實,這其實也可以成為反對本科就業的論據。因為既然以後形勢更差了,那麼你有一個更高的學位,你相對的就能有更強的競爭力。而所謂的工作經驗。有三年工作經驗的人比比皆是。我認為這說得也沒錯。

  1. 我害怕考研,讀研失敗的沉沒成本。

我從高三的時候就發現,讓我用一年的時間去反復練習已有的內容,我坐不住,嫌無趣,覺得是在浪費大好時間。于是我高三花了不少時間在讓自己枯燥的復習中找到點樂趣。

由此也可以預見,我會受不了考研所要花費的復習過程。

再接著,僥倖我考研成功,我能遇到一位好的導師嗎?網上的新聞把我看怕了。


薪資#

本科就業二三事_百度貼吧中有吧友問到好奇薪資多少。

我只能說薪資是個敏感話題,而且千人千例,問平均沒多大意義。

如果真對薪資感到好奇,可以去 offershow 上搜搜你感興趣的公司 + 崗位 + bg。那裡的會比較真實點。


被裁了怎麼辦#

有人會說我杞人憂天,還沒正式工作呢,就開始擔心被裁了。但自己看了太多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前輩們被裁後的帖子了。

印象很深的是這個視頻:好久不見,第一時間跟大家分享對於我來說這半年來最大的好消息。這 up 之前幹的是前端,後面被裁了,然後創業,創業失敗了,找了好久的工作,沒成功,最後去找到了份鴻蒙開發的外包的工作,工資待遇被之前降了不少,通勤距離也長了很多。但在視頻結尾他已經控制不住情緒,哭了出來。

我目前的想法是努力提升自己吧,不僅是編碼能力,還有其他的一些軟實力,比如溝通,問題的分析、拆解。再者就是要盡量保證一個比較健康的身體狀況和一定的積蓄。

被裁了我就找下一份工作,真找不到那我就回家吧。至少活下去是肯定沒問題的。


我自己的經歷#

寫在前面#

接下來講講我自己的經歷,主要是我自己對過去幾年的回顧,只能說有一定參考價值,不嫌棄的話可以看看。

我的編程學習經歷#

  1. 我上大學前並沒有接觸過編程。接觸電腦倒挺早,幼兒園就開始了,玩電腦的時間也不少。但一直都只是玩。中小學電腦課的課程也沒怎麼涉及到編程,更別說讓我對編程提起興趣了。因此沒能更早地接觸編程其實是我的一大遺憾。
  2. 填志願的時候其實自己的興趣更偏向於自然方向。因為我選科選的生物地理,而且學得很輕鬆的同時也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自己又偏向於就業。于是還是選了計算機。
  3. 說是計算機類,但大一和編程相關的課程其實就一門:程序設計基礎,也就是 c++。自己大一上的時候過得挺渾渾噩噩的,學的課程內容並不能讓我對計算機提起興趣。到了大一下。程序設計基礎的期末作業是讓我們寫個小程序,類似於基礎的成績管理系統之類的。這時候開始有點興趣了。
  4. 大一升大二的暑期可以說是我最忙的一個暑假。因為某些當時眾所周知的原因,我的軍訓被推遲到這個暑期,和 22 級一起訓。但我的暑期學校課程沒辦法推遲。暑期學校一共有兩門課程,一門是專業閱讀與寫作,另一門是語言課程設計。語言課程設計是讓我們要 qt 寫個小程序。于是我得兼顧軍訓和暑期學校,這反倒進一步激起了我編程的興趣。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我自學 qt 的同時,還入門了 mysql,最後寫了個基於 qt 實現的簡易掃雷遊戲。感興趣的話可以看EuDs63/myMineSweeping: 基於 qt 實現的簡易掃雷遊戲,含使用 mysql 的簡易登錄註冊,輕噴。
  5. 對編程感興趣後,那剩下的一切就好辦了。大二上的時間我主要用來學習後端,其實也就是 JAVA,靠的是廖雪峰的教程,跟著敲完了基礎和 Spring Boot 的代碼。還學了點 Python,因為我想寫個 bot,哈哈。還因為代碼需要版本管理,于是 Git 也是很自然的就用起來了,Github 也開始成為每天都會去逛的網站。(翻 commit history 才發現自己原來這學期也開始學前端了,但還僅限於前端三件套,入門水平都不算)
  6. 22 年底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 ChatGPT 發布了。有了它的幫助,那自學編程變得更加容易,有問題就問呗。
  7. 大二下的時候有一門課,軟件工程導論。課程大作業是一個小組,搭一個小網站。我們寫的網站當時候想仿照Qwerty Learner — 為鍵盤工作者設計的單詞與肌肉記憶鍛煉軟件,但時間管理不行,沒太成功。不過倒也挺有收穫。因為通過這個項目,我實踐了 Spring Boot, 還嘗試了 Vue3。同時為了將網站上線,那 Nginx 的使用也涉及到了。也就是說,這個項目鍛煉了我全棧的能力。
  8. 大二下還有一門我很感興趣的課,是操作系統。負責授課的老師講得很好,純理論也能講得很風趣。我因為網上經常看到人推薦南京大學蒋炎炎的課程。出於好奇去看了一期。發現他是偏實踐。于是兩相結合下來,我的收穫特別大。不僅是操作系統這門課學得很扎實,更是對計算機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同時我還接觸了 Linux。同時由於課本是英文的原版書,蒋炎炎老師也很鼓勵讀文檔。于是也鍛煉了我英語能力,大段的英文,之前看著有點怕,現在覺得也能看下來,並且速度還可以。可以說,大二下是我學習編程過程中進步最快的一個階段。我感謝當時的自己,也感謝遇到的幾位老師。
  9. 大二下還有件事值得提一嘴,23 年 3 月的時候,我部署了自己的博客,後面寫著寫著也成習慣了。博客對於求職其實作用沒那麼大,因為面試官都挺忙的,面試者又多,哪有空給你點開來看。我面試這麼多場,也就一位面試官表示他看過我的博客(這位面試官還算是我的直系學長,這倒也是緣分)。我認為博客更多的是給你提供一個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如果你對我的博客感興趣,請搜 euds'blog。
  10. 緊接著就是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了。暑期學校就一門課:專業技能實訓。說白了還是小組一起寫網站。一個月的時間從頭走一遍軟件開發的流程。我們這個項目做的是圖書推薦系統。後端是 python 語言,flask 框架。前端在我的建議下使用 React,因為之前那個項目用過 Vue 了,沒想到因此和 React 一見鍾情,以後還全仰賴 React 來謀生了。這我也給放 Github 上了,EuDs63/BookRecommend_Front: 圖書推薦系統
  11. 大三上我花了不少時間來學 Rust,出於興趣。這時候沒什麼大的項目產出,只是寫了點自己用的小工具。以及接觸了點 web assembly 技術,看教程寫了EuDs63/game_of_life。以及再要說的話就是把博客用的框架從 hexo 換為 hugo 了,因為這時候經過兩個項目的鍛煉,我前端已經算入門了,所以按著自己的想法改了改主題。
  12. 這年十一月份的時候嘗試著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簡歷,經歷了自己的第一次筆試,hr 面,群面。漫長的等待並沒有等到任何結果,也就此磨平了當時我嘗試找份實習的想法。回頭想想挺後悔的,其實大三上能有段實習經歷的話,後面會更容易些。
  13. 很快啊,悠閒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23 年寒假一結束,回來上學的時候和同學一聊,我們想就業的該找暑期實習了。這時候自己還沒太重視。想着先寫個項目,不然簡歷上不好看。于是寫了EuDs63/postkid: A lightweight tool offering key functionalities inspired by Postman.,用的 tauri 這個框架,主要想體現跨端的能力。
  14. 寫完項目,三月份開始投簡歷,這時候也得確定自己的方向了。我選擇的是前端,因為那時候我覺得:後端當學習得比較深入,需要微服務,性能優化。但我缺乏實際環境,學習後端也成了無稽之談。前端就不一樣了,我能有實時的反饋,性能優化也能實時感知。
  15. 找暑期實習也是費了番功夫,但遠不如秋招折磨。3 月份開始投,4 月初就有一家初創公司願意收我,而且老板很器重我,自己也確實在實習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技術和認知。就這樣一直到了 9 月底。實習的時候因為公司是初創公司。最大難點就是流量。而當辛苦把流量導進來的時候,那麼前端頁面就很重要。這段實習經歷讓我進一步確認了前端的重要性。
  16. 8 月末的時候也知道這時候秋招開始了。但自己還在拖,一來是因為自己有點畏懼,二來是實習項目有些還沒收好尾。直到 9 月底也是突然發現,自己再不好好投簡歷那秋招就要結束了。于是匆忙海投,投了得有七十家吧。國慶節一過,海投的後果出現了,自己幾乎每天都是筆試和面試輪軸轉,疲於奔命。自己的焦慮感達到了有生以來的最頂峰,每天早上起來都想吐,甚至進食堂都沒啥食欲(不過不排除是食堂的緣故,畢竟它已經好久不換新的菜品了)。
  17. 一開始的幾場面試幾乎都是送人頭。因為太久沒面試了,自己也沒準備好。一場面試三部分最重要:八股,項目,手撕。但我八股沒怎麼背。手撕自己又不願意刷題,項目也沒怎麼講明白。于是錯失了不少機會。還好這時候運氣好,面了個榮耀。他家主打一個面試階段不刷人,讓我過了一面,實現了 0 的突破。萬事開頭難。過了一次面試開始有了信心,八股我通過整理筆記的方式來記,手撕沒辦法速成,只能盡量做些常考的,項目是我自己實打實做的,于是也越講越明白。就這樣一直面試到 10 月底,在筆試了三十多場,也面試了三十多場後,還算有好的收穫。

TL;DR#

前面寫得太長了,因為寫著寫著就變成自己的回憶了。于是這裡總結下。

  1. 讀者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尤其如果你讀到這篇的時候剛入學沒多久,或者剛升大二。那完全來得及。因為我也是這個時候才開始對計算機感興趣的。
  2. 東南大學的課程其實設計得還算合理,該有的都有(除了我這屆不知道為啥沒將計網納入必修,但下一屆就補上這個 bug 了)。課程大作業好好做的話收穫其實挺大的。
  3. 個人興趣很重要。只有對計算機真正感興趣,你才會願意花時間去寫代碼,自發地去學習新知識。如果你選擇了計算機專業,但你卻沒有發現學習計算機的樂趣。那么我建議你去看下蒋炎炎的操作系統課,或者嘗試其他方法,先激發了興趣再說。如果真沒有興趣,盡早轉專業可能是條明路。
  4. 一次兩次,甚至多次的面試失敗都不要緊。因為面試運氣成分很重。面試成功與否,取決你當時的狀態,面試官的心情,面試官是否對你感興趣,人是否招夠了等諸多因素。面試失敗不是你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從中吸取經驗,為下次面試做準備。
  5. 有時間可以多學嘗試些技術棧。因為誰也不難保證自己最感興趣的技術就是自己第一次接觸的。多接觸不同的技術還有些好處,單編程語言,我就接觸過 c++,c,Java,Python,Rust,JavaScript,go。雖說貪多嚼不爛,但這些經歷都讓我在接觸新的技術時不犯怵,因為我知道萬變不離其宗,我知道要怎麼學一項新的技術棧。

推薦閱讀#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